7月末,中小学暑假过半,教辅材料市场悄然进入“黄金季”。从实体书店的货架到电商平台的弹窗,从家长群的推荐清单到文具店的促销海报,各类同步练习、专项突破、预习手册等中小学教辅材料构成暑期教育消费的主力军。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走访线下市场、采访教育从业者、调查家长群体发现,今年暑期教辅市场在延续热度的同时,线上线下融合、个性化需求凸显等新特点,而“选什么”“怎么用”依然是萦绕在家长和学生心头的难题。
线下市场分级消费有差异
7月25日上午9时,太原市解放路的新华书店(教育书店)刚开门,教辅材料区域就迎来首批顾客。市民王先生夫妻陪着孩子在“小升初衔接”专柜前仔细比对,购物车里已放了5本教辅,单价从25元到68元不等,“孩子9月就要上初中了,想给他买套语文和数学的衔接教材,再配本文言文入门,怕他跟不上进度。”店员和几名学生志愿者忙着把快清空的教辅区书架填满,店员表示,进入7月后,教辅区销量比平时好,两三天就要补一次货。货架最显眼位置上,中考压轴题型的教辅资料各科目已不全。
在离此不远的太原书城4层教辅区,也都是家长的身影。店员介绍,店里的中考教辅资料和试卷都是市场上常见的,口碑都有保证。
线下市场的另一大变化是“分级消费”明显。某重点中学附近的教辅书店内,单价超百元的“精装同步讲义”搭配扫码视频课,主打“名师解析”,购买者多为对教育投入较高的中产家庭;书店的“平价教辅区”里,10元一本的“单元测试卷”“口算天天练”更受工薪家庭青睐。
线上“网红教辅”崛起
与线下市场的“眼见为实”不同,线上教辅销售正被算法和流量主导。在某电商直播平台搜索“初中教辅”,页面弹出“老师推荐购买”“冲刺尖子生”等标签,某直播间7月以来店铺日均订单量突破8000单,是平时的4倍。
为抢占市场,商家纷纷推出组合策略:买教材送电子答案、满3本赠错题本、套装书附赠3节线上微课,“纸质+数字”的捆绑销售成了标配。
“网红教辅”的崛起正在重塑线上消费习惯。在短视频平台,不少教育博主通过“沉浸式刷题”“教辅红黑榜测评”吸引流量。某拥有千万粉丝的博主推荐的“提分笔记”,一周内就登上平台热销榜榜首。
但线上选购的“信息差”也让家长头疼。“看评论都说好,买回来才发现难度太高,孩子根本做不了。”初二学生家长刘先生吐槽,他上月在直播间买了4本“学霸笔记”,其中两本因内容超纲被闲置,“退货运费比书还贵,只能放着积灰。”
囤教辅更像囤安全感
“别人有的,我的孩子不能少。”这句在家长群里流传的话,道出了暑期教辅消费的深层逻辑。
“囤教辅就像囤安全感。”市民周女士开玩笑说。周女士的孩子9月上三年级,她的手机备忘录里,列着一份长达20项的“教辅清单”,既有老师要求的《暑假作业》,也有她自己加购的阅读摘抄本、口算练习册。“同班同学都在补数学,我虽然不赞成内卷,但还是买了本《奥数举一反三》,怕他掉队。”这种“预防性购买”在低年级家长中尤为普遍,不少人坦言“买了不一定做,但不买心里慌”。
高年级家长则更注重“针对性”。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家长陈先生,专门拿着儿子的期末考试卷到书店咨询:“数学最后两道大题总丢分,想买本《压轴题突破》,再配本真题详解,让他暑假集中攻克。”他说,为了选对教辅,他特意加了5个初三家长群,整理出20多份“学霸书单”,最终挑了8本“高频出现”的教辅。
过度消费带来的浪费也不容忽视。高女士整理已结束中考的女儿的教辅资料发现,很多是全新未拆封状态,她坦言“买太多了,没时间做,送给同事家即将升入初三的孩子,也不算浪费。”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不少家长低价转卖孩子没翻过的练习册。“去年暑假买了12本,结果孩子只做了3本,剩下的只能转卖。”一位家长在商品描述中写道,字里行间透着无奈。
班主任:吃透课堂题型更重要
在一些相关学科类培训机构,教辅作为“引流入口”,成招生工具。“报暑假班送配套教辅”“买教辅赠2节一对一答疑课”等活动屡见不鲜。在某连锁培训机构,其自编的《暑期拔高讲义》被包装成“内部资料”,仅赠送给报名学员。“教辅不再是单纯的学习工具,更是连接课程、服务和家长的纽带。”机构负责人坦言,通过教辅绑定用户,能提高续课率。
学校和老师对教辅的态度则更为审慎。“我们会给家长推荐一两套经过筛选的同步练习,但不强制购买。”某重点中学班主任陈老师表示,过度依赖教辅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反而忽视课堂知识的消化。他建议家长:“与其买10本教辅让孩子疲于应付,不如扎实基础知识、吃透课堂题型,让孩子做到‘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专家:教辅的核心价值是“辅助”
“教辅热的背后,是家长对教育机会的焦虑,以及对‘有效学习’的误解。”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辅报刊社资深编辑郭良建议,暑期教辅的选择需要建立在理性认知上,盲目跟风只会适得其反。
他提出“三层选择思维”:第一层是匹配度,教辅必须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匹配,成绩中等的学生优先选“基础巩固+少量提升”,尖子生可侧重“拓展延伸”,避免“拔苗助长”;第二层是功能性,同步练习适合日常巩固,专项突破适合弥补薄弱环节,预习手册适合假期衔接,不同类型的教辅有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可混为一谈;第三层是性价比,并非价格越高、包装越精美的教辅就越好,一些老牌出版社的经典习题集经过多年打磨,往往比“网红教辅”更实用。
此外,郭良强调,教辅的核心价值是“辅助”而非“替代”。“暑假的意义不仅是学习,更是查漏补缺、培养自主能力的时机。家长应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教辅,比如用错题本整理典型例题,用预习手册标注疑问点,而不是让孩子埋头刷题、机械完成。”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