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江西兴国:打造“群雁工程”助推特色“产改”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6:22:00    

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以构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目标,创新实施“头雁引领、强雁带动、群雁齐飞”的雁阵培育模式,通过系统化选树先进典型、多层次激发创新活力、全方位提升技能素质,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精准选育头雁 强化先锋引领

健全评选机制,树立先进标杆。兴国县积极用好劳动和技能竞赛成果,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荣誉评价机制,加大评选表扬产业工人先进力度,建立了“兴国工匠”“潋城工匠”技能人才评选体系,对获评人员给予最高1万元的奖励。同时,在“五一”表扬中重点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近两年兴国县获评省五一劳动奖章1名,市五一劳动奖章8名,赣州工匠2名,广大产业工人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

组建技术团队,开展精准服务。兴国县总工会以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为主体成立了兴国县劳模工匠技术服务队,重点围绕专精特新“小巨人”市“7510”行动计划、县“6313”行动计划中的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通过线上咨询、线下点单等方式即可享受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到岗位手把手的志愿服务,实现了头雁领航,带动雁阵齐飞。

多维锻造强雁 激发创新动能

搭建“五小”平台,激励岗位创新。由县产改办牵头,出台支持职工创新创造的经费支持补助办法,引导园区企业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各类创新载体,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及“名师带徒”等各类职工创新创造活动,在“五小”创新“十佳”项目评选活动申报中,取得申报技术革新5项,先进操作法3项,获得专利2项,采用合理化建议18项,直接创造经济价值近500万元。

建立师徒机制,促进技艺传承。兴国县总工会以企业为依托、技能人才为核心,创新推行“师带徒、传帮带”人才培育模式,明确目标导向,着力培育“师带徒优秀企业”发挥标杆作用,由企业工会牵头,通过“双向选择+工会协调”机制签订师徒协议,细化培养周期与考核标准。在重点行业遴选多名具备一定技能等级的“带徒名师”,有效缩短新员工上岗适应期;开展“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活动,鼓励师徒团队联合攻坚,充分释放创新潜能,带动产业工人整体技能水平迈上新台阶。

创建创新工作室,推动集群攻坚。县总工会充分发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在产业工人创新创效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创新创造平台;实施“劳模创新工作室提质扩面行动”,构建“省级龙头引领、市级特色支撑、县级基础覆盖”的三级创新体系,以“引领+团队创新”模式为抓手,充分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工作室成员深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理念创新,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近两年,新增省级创新工作室3个、市级2个、县级1个,形成“1+3+N”创新集群。

系统培育群雁 提升整体素质

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兴国县总工会聚焦“工业强县”战略和重点产业链“6313”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兴国中专经开区产教融合基地平台作用,按照兴国县工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培训。同时突出企业培养主体地位,引导园区企业成立了富视兴科技公司专家站、百丈泉公司商学院等技能培训平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和经营需求开展定制化课程,持续不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素养。

创新竞赛体系,坚持以赛促训。县总工会围绕助推“2+1+N”产业集群和“6313”领域企业发展为重点,健全完善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励机制,加大竞赛经费支持力度,创新竞赛方式和载体,持续打造“兴工杯”劳动和技能竞赛品牌,按照“企业-行业-县级”三个梯次,推进各领域、各行业、各产业构建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常态化和技能竞赛规范化的组织体系和机制,形成以点带面、典型示范、全面拓展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新局面。

聚焦就业导向,实施精准培训。依托全省首个“招稳引育留”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兴国县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县总工会动态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开展线上直播带岗、线下现场招聘、特定人员专场招聘等活动,打造了“兴国表嫂”家政培训品牌,引进了赣州鸿运、菲式管家、江西卓恒等规模化、标准化的家政服务企业,实行免餐费、免住宿费、免培训费的“三免”政策,每年持续为广大城乡妇女开设月嫂、养老护理员、育婴员等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共培训5000余人次,推荐就业3500余人。(杨泉)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