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101
2025年6月,“被哥大退学却获千万美元融资”的神话席卷了硅谷风投圈——“AI作弊”公司Cluely仅成立2个月,就拿到了硅谷著名VC机构a16z的1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迅速飙升到1.2亿美元。
争议背后,是AI Agent应用与资本市场的严重割裂:一级市场和VC团队不再追求技术壁垒和长线增长,而“会营销”的创始团队被资本疯狂追捧。Cluely的爆火,究竟是资本饥不择食的缩影,还是创业范式迭代的先兆?消费端杀手级应用踪影难觅,什么才会是AI时代创业的新范式?各大投资机构又为何不再指望IPO?
当被押注的“AI应用元年”正进入下半场,这篇文章就来总结2025上半年AI圈的投资情况,探讨硅谷顶级基金的投资逻辑,以及AI创业的新趋势。
Cluely这轮融资在硅谷引发了轩然大波,是因为这款产品就是明明白白地教用户如何在面试中作弊。
公司网页上公然写到:我们就是想对一切作弊(cheat on everything)。
这家AI初创企业叫做Cluely,公司创始人叫Roy Lee,是一名韩裔学生,不久前因为上线了AI作弊软件而被哥大开除。
但谁都没想到,这么有争议的一个年轻人,你说他没有道德底线也好,说他是“营销疯子”也罢,他,真能融到资。
而且他自称,产品上线仅16天,年度经常收入ARR就达到了100万美元;仅2个月,就达到了500万美元。
而这样一个极具争议的叛逆小伙,却拿到了硅谷最主流基金的千万级别A轮融资,这确实让很多人不能理解,也让许多每天勤勤恳恳加班加点的创业者们感到不公:这样,也可以?
但话说回来,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2025年已经过半,AI应用并没有如期大爆发,而去年声称2025年将是“AI应用元年”的投资人们是否开始着急焦虑、开始饥不择食,只要项目能赚钱就追捧呢?风投VC基金们还在继续入场吗?
资金依然在涌入AI赛道,而且金额和规模都比之前更大。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非常讽刺:钱太多了。
给大家看这样一张图,来源是The Information的数据。
左侧深红色区域:2022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二季度,风投基金在AI领域的领投资金量;
右侧浅粉色区域:2024年中旬至2025年6月中旬的AI投资资金量。
可以看出,头部基金从去年到今年开始大量入局,特别是软银和Thrive。投了开头这家AI作弊公司的基金Lightspeed和a16z,也在布局相当规模的投资。
简单来说,从投资上来看,AI赛道并未冷却,基金们仍然有大量的现金等着投出去。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合伙人、前OpenAI研究员:
如果你去看2023年AI的发展,当时的一个主流观点认为ChatGPT可能不会火太久,MetaAI、xAI及Claude推出的产品会超越或与ChatGPT持平。但出人意料的是,ChatGPT的增长非常持续且迅速。察觉到这一苗头后,Softbank和Thrive等机构才加倍押注(double down on)OpenAI。
目前的硅谷风险投资市场正处于热钱疯狂涌入的阶段,特别是二级市场充满不确定性,而一级市场又遇上AI的大风口。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合伙人、前OpenAI研究员:
AI时代的区别首先体现在VC投资资金规模大幅增加:五年、十年前,十亿美元级别的VC基金非常少,但是现在体量达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的基金,我也见过。这类基金只能投资all or nothing(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大型项目,它不能去投那种卖出来只有2亿、3亿美元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对很多大基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VC基金在种子轮就要求公司融资5个million、10个million(五百万到千万美元),甚至更多。因为对它们来说,2亿或3亿美元的收购价没有任何吸引力,它们想要的是200亿美元的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基金在种子轮时,就大额投资明星团队的原因。
当市场上钱太多时,VC基金的投资回报率往往会被压缩。我们的嘉宾Jenny Xiao把现在的这个时间点类比于2020年和2021年。
当时的投资热点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公司。当时的行业氛围是:所有SaaS公司都在融资巨额资金,疯狂招人、扩张业务,不断推出新产品和功能。大量VC向SaaS领域投入重金,导致很多基金在2021年回报表现糟糕,甚至出现亏损。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合伙人、前OpenAI研究员:
我觉得核心问题在于VC融资金额过多。大家看到当前AI的一些趋势,很多人怪AI公司或者技术有问题,但在我看来,本质就是VC融钱太多,他们没办法,必须把钱投出去,所以就会找那种很耗钱、但可能超越OpenAI和Anthropic的公司投。结果这样的公司十有八九最后都亏钱,整个VC的投资回报率就此压缩。
我觉得2024-2025年会重演2020到2021年的情况,这对VC来说是种悲剧,对创业者却是很好的环境,因为你很容易融到很多钱,特别是AI公司。
所以AI进展到2025年,我们看到一个很割裂的场景:年初时风投基金普遍看好AI应用在这一年爆发,但现实是,AI杀手级应用(killer app)尚未出现——此前被外界看好的明星AI应用公司接连倒闭,或被科技大厂以极低价格收购。原因之一正是:开发应用的AI初创企业太容易被大模型公司的能力所吞噬。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合伙人、前OpenAI研究员:
做AI应用的公司有很多,像AISDR、AIcoding 这类公司都可能被OpenAI和Anthropic吞噬。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基金投早期项目时非常谨慎、非常注重避免跟大模型公司直接竞争的原因。但很多大基金,如果自己有100亿美元的体量,甚至哪怕只有10亿、20亿美元的体量,都难以避免跟底层模型直接竞争,它们投的公司都是直接跟底层模型竞争的,所以才会出现刚才说的情况:收购价值可能还没总融资额高,VC投进去可能亏50%,甚至80%的钱。
如果底层技术无法构成差异化,又面临大模型公司几乎每周都在推出更新的残酷竞争环境,那么创业团队的护城河是什么呢?
这时候,“会营销”、“执行力强”、“速度快”等创始团队优势,变成了VC会看中的特质。快速上线、迅猛营销、引爆话题,就算公司倒闭了也是迅速倒闭,就算公司被低价收购或者是所谓的“人才收购”(acquihire),也能让基金们快速退出——这就是AI时代的投资新常态,和之前互联网时代的玩法相比,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合伙人、前OpenAI研究员:
VC肯定都不希望看到人才收购,但现在大部分VC的想法是:有退出渠道,总比没有强。与其让公司长期没有退出渠道,不如尽早通过人才收购变现,这样VC可能拿回本金,甚至获得两倍、三倍的回报,这对很多风投来说都是不错的收益。
因为现在AI时代,信息和底层技术发展太快了,公司能不能跑出来,头两三年就能看出来。这跟以前互联网和移动时代完全不同——以前可能需要多次战略调整(pivot)和很长时间,才能找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点(product market fit)。但AI时代节奏快多了,头两三年就能判断公司是否具备风投价值(venture backable),能否成为独角兽或更大的公司。所以对VC来说,快速退出是个好结果,像Character.AI这类公司,两三年就出结果,对投它们的VC来说算一种“福报”吧。
“快”,变成了AI时代创业的关键字——不仅是对VC基金们,而也针对创业团队。大家已不再追求做大做强,成为下一个谷歌、脸书、苹果了,而是花两三年打造出几亿市值的A轮或B轮公司,被英伟达等科技大厂收购。团队和投资人们都能开开心心度假休息了,这难道不好吗?
说实话,我们硅谷101在过去一年节目中的采访嘉宾,至少有好几位都已经卖掉了公司,实现了财务自由。
还有最近疯传被Meta一亿美元挖去的Jiahui Yu(余家辉)正是我们播客三年前的嘉宾。(顺便说一句,最近好多我们的往期节目和活动嘉宾成功被收购和退出,所以欢迎大家多多来上硅谷101沾点好运气。)
这样看来,开头我们说a16z用1500万美元投资AI作弊公司Cluely,是不是就说得通了?
a16z最近在6月11日发表了一篇博文,标题就叫做“In Consumer AI, Momentum Is the Moat”(消费者AI赛道,势能就是护城河)。
它举例了欧洲增速最快的AI编程公司Lovable,这家公司从0做到1700万美元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只用了3个月。Lovable做的事,其实就是让普通人仅通过简单的提示词,在几秒钟内将想法转化成应用程序
它的技术可能很简单,在AI开源社区里面就有好多团队在做,但两名瑞典创始人将“极简的产品理念和快速迭代”这个信条实践到极致:仅用一个周末完成核心功能,再用几个周末打磨优化,快速上线后,用户反馈驱动迭代。
而且Lovable特别会营销,比如直播传统设计师和自己用户的对决,看用Webflow设计网页快还是Lovable的AI设计copilot功能更快,全程直播计时,吸引了非常多观看和参与。这样的比赛和直播不断让人们亲眼见证AI能带来的颠覆和改变,更是在社区里形成各种宣传和造势。
而a16z的这篇文章也提到了AI Agent产品Manus,文章赞扬了Manus用视频作为社交媒体发布demo的形式来引发大众兴趣,而我们知道,Manus同时控制邀请码数量,引发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效应,让黄牛一度把邀请码价格炒到十万人民币,得到大量媒体和公众号的曝光和转发。
虽然不少人对Manus的营销手法很不屑一顾,但结果证明:在如今的AI时代,会营销的团队和获得过大众兴趣的产品,是不愁融资的。
Manus在产品爆火之后,成功拿到硅谷顶级基金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达到近5亿美元。
最后,对AI时代的投资人来说,或许能不能陪着初创公司走到IPO再退出已经不重要了,绑定周期也不用那么长。所以,投资能快速翻倍的公司,再到二级市场出手卖掉,听起来是更可行的策略。
Jenny Xiao
Leonis Capital合伙人、前OpenAI研究员:
其实AI领域的 IPO 遥遥无期,至少大模型公司和AI应用公司的 IPO是非常遥遥无期的。AI的应用大多是在去年或前年才刚刚起步,这类企业距离IPO至少还有10年时间。而AI底层模型公司,像xAI、OpenAI、Anthropic,其实没有必要IPO,因为私募市场的资金已经非常充裕。这些AI公司的CEO为什么要承受公开市场的监管压力、股价波动,以及公众市场的种种考验呢?
所以很多late stage(后期阶段)科技公司都没有IPO计划,比如Stripe等,AI公司就更不愿意上市了。因为一旦IPO,公开市场会限制它在底层模型和技术上的投入。毕竟公开市场的投资者更关注如何削减成本、如何分红,而非长期技术研发。
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如今非常活跃,VC的退出路径已从依赖公开市场转向二级市场交易。因为VC以前没有非常成熟的生态系统,作为私募市场投资者,它们的退出主要靠公开市场接盘。但现在就变成了有早期VC、成长期VC、成长股权投资(Growth Equity)VC、Secondaries(私募二级交易)VC等各类私募市场主体,可以相互买卖AI公司及其股票。因此对于许多AI公司而言,上市(go public)没有必要。
所以,2025年过半了,硅谷的投资人们开始焦虑了吗?焦虑肯定是有的,毕竟AI技术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大模型的商业逻辑不一定走得通,而消费端AI杀手级应用还未见端倪。但更重要的是,创业的玩法在AI时代已经改变,对VC投资机构以及对创业者们都是如此。
而这样的变化,在2025年下半年还会继续,那么在这个被预测的所谓“AI元年”中,到底有哪些真正好的AI产品能跑出来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