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瑞幸闯入星巴克腹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06:48:00    

6月30日,瑞幸咖啡在美国纽约同时开出两家门店。一家选在第六大道,一家开在百老汇街。两家相距不远,都属于纽约市中心最繁华、流量最密集的区域。值得玩味的是,其中一家距离星巴克门店不足百米。这个举动,如同对市场大胆宣示:瑞幸在中国市场与星巴克的较量,将会在美国市场再度上演。

开业当日,瑞幸门店就推出了通过官方APP点单仅需1.99美元的优惠活动,吸引消费者排起长队,在现场扫码下载APP。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瑞幸是个新面孔。但在中国,人们对它的模式早已耳熟能详:极致的数字化运营、游戏化的用户体验、灵活的促销手段以及高性价比的商品,使其在数年间开遍了大街小巷。

如今,瑞幸不仅把咖啡带到纽约,也把这一整套围绕移动应用构建的产品逻辑带了过来。菜单上既有滴滤、美式、拿铁等欧美市场主流品类,也有中国门店的爆款饮品,如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瑞纳冰等。并且,其还沿用了在中国的“线上点单+到店自取”模式;APP接入Apple Pay、PayPal等本地主流支付方式。

新门店的促销节奏与信息传播路径,也经过精心设计。开店前,瑞幸在纽约多个热门地段投放快闪活动,并组织了社交媒体打卡任务,在一众年轻消费者群体中迅速拉升了品牌知名度。

瑞幸近年来可谓春风得意,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24年,瑞幸先后在总门店数、单季营收、年营收上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头部品牌。同时,瑞幸也开启了出海步伐。自2023年起,先后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落地多家门店,直至此次进军美国市场,全球化布局更进一步。

如今,瑞幸在纽约打出一通“连环招”,让不少人对本已被动的星巴克更加担忧了。过去几年,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表现难言出色,营收和同店销售额均承压。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从2017年的超过40%滑落至2024年的14%。要知道,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年均增速达到15%。面对增长的大蛋糕,星巴克不仅未能吃尽红利,反而有节节败退之意。

尽管星巴克的步伐多少有点踉跄,但是近两年也在加快转型,推出更多非咖啡类饮品,并在部分地区调整价格,以求扩大客群。例如,今年6月,星巴克中国下调了部分冰饮产品的价格,平均降幅达5元人民币,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第一次主动大范围下调价格。公司高层也在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在华业务增长。

短期来看,星巴克在中国面临的压力依然明显。一方面,传统的“第三空间”概念正在失去吸引力。曾经,星巴克主打的“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另一个舒适空间”,深受城市白领和年轻群体欢迎。然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倾向于快捷、高效、不打扰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价格也成为一道现实门槛。在咖啡逐渐成为日常消费品的当下,动辄三四十元一杯的定价,难以与主打性价比的瑞幸等品牌抗衡。

社会消费心理的变化也在解构星巴克的吸引力。星巴克曾经把在其门店消费包装成消费的典型场景。随着品牌选择越来越多,喝星巴克不再是一种自我包装的方式,逐步回归到消费的本质。品牌代表的调性固然重要,但性价比、便利性、功能性才是决定消费者是否复购的核心。瑞幸正是看准了这一消费心理变化,用持续低价和高效体验赢得了主力人群的青睐。

当然了,瑞幸想要在美国市场上复制中国市场的成功绝非易事。美国是全球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咖啡消费市场,拥有500多个咖啡连锁品牌。其中,星巴克一家占据了约四成份额,门店数量超过1.7万家。瑞幸营收与星巴克相差巨大,市值仅为星巴克的十分之一,尚处于成长阶段。

在纽约门店编号上,瑞幸将第二家门店命名为“00002”,仿佛在暗示“这只是一个起点,更大的计划仍在后面”,但未来如何,取决于瑞幸在美国市场的适应力和长期韧性。特别是要在美国这样一个品牌众多、竞争激烈、文化多元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必须在品牌叙事、服务系统、运营节奏和本地化路径上持续演进。

咖啡这个行业,不仅是饮品的竞争,更是理念、节奏、品牌和生活方式的竞争。没有任何品牌能够一招制胜,也没有任何品牌会永远失去机会。谁先能读懂未来消费者的心,谁就可能占据下一个十年的市场先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