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近些年,上门体育、上门健身、上门瑜伽……方便快捷的“上门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随着暑假的来临,“上门体育”更是供不应求。据媒体报道,一家“上门体育”公司的创始人表示,他们公司每月可以接到约300节课的订单,每个老师一天的上课量是两到三节。
小区空地、公园都是“上门体育课”的上课地点,体育教练上门授课不仅能够按个人需求定制“一对一”课程,更打破了体育培训对场所的固有限制,为想要锻炼但缺时间的人群带来更多便利,因此,也被不少人称作“体育外卖”。
“体育外卖”走红的一大背景是,当前全民健身风潮兴起,同时,体育教育也愈发被重视。尤其在体育科目被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后,“体育中考拉分”几乎每年都会冲上热搜。有从业者称,“上门体育”的高峰期往往是中考体育前的几个月。尽管“体育外卖”面向全年龄段人群,但下单的仍主要是青少年家长,可对孩子来说,这份“外卖”的营养到底几何,恐怕仍有待时间的考验。
一方面,“上门体育”作为新兴业态,因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而带来的风险显而易见。就以上课场地为例,多数上门体育课的上课地点为小区广场、公园等,其地面未必适合大量的跳跃、奔跑等训练,如果发生意外就很难厘清责任。其次,市场仍然缺乏规范的科目划分和收费标准,如果只是带着孩子随意活动,缺少明确的教学方法和目标,那就可能出现无资质教练“滥竽充数”、服务质量差和收费不合理等情况。因此,当前尤需有关部门、平台积极关注,完善监管体系、明确有关规范。
另一方面,当前“上门体育”市场的主力军是孩子,这一现象让人喜忧参半。令人欣喜的是,重视体育运动意味着家长转变教育理念,但与之伴随的担忧是,“下单”的高峰期竟是中考体育前夕,显然有倾向演变成一种功利思维下的应试选择。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各地学校近年已逐步增加体育课时,在有校内体育老师指导的情况下,附加的上门体育课会不会反倒为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如果“上门体育”以这种形式日益火热,会不会为学生和家长带来另一种“砸钱冲体育分”的内卷风气?
因此,这份“体育外卖”不仅要“好吃”,也需要下单者“会吃”,既要完善规则和标准,家长和学生也应当以正确心态看待这一新事物。若被成绩焦虑冲昏头脑、盲目跟风,“营养过剩”的“体育外卖”显然将违背体育教育的初衷。而面对“体考内卷”的潜在问题,学校也有责任进一步严格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足体育课。只有多方协力,才能让“上门体育”更好满足公众强身健体的多元需求,真正为全民健身注入新活力,推动全民健身风潮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