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安徽博物院推出“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其中有两件战国时期的楚国青铜器——楚王匜鼎与楚王熊悍鼎,格外引人注目。
这两件被誉为“父子鼎”的珍贵文物,均出土于安徽淮南李三孤堆墓群,分别承载着楚考烈王熊元与楚幽王熊悍的历史印记。1933年李三孤堆墓被盗挖后,楚王匜鼎留在了安徽,而楚王熊悍鼎则辗转流落至天津。这次展览,是它们在分离92年后的首次“团聚”。
总台记者 王利: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安徽博物院很热闹。来自天津博物馆的珍宝楚王熊悍鼎回到了安徽老家,和楚王匜鼎“团聚”,这两件青铜器可不简单。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程露:楚王熊悍鼎是1933年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它出土之后就流落到了天津。这两件鼎是楚王祭祀所使用的礼器。礼器的使用其实是有传承性的,在考烈王去世后,这批礼器并没有随葬在考烈王的墓中,而是在10年之后,他的儿子去世之后,两件楚王鼎共同随葬在楚幽王的墓中,就是李三孤堆楚王墓中看到两代楚王的器物。
总台记者 王利:这一次展出展示的文物总数超过900件,除了“父子鼎”外,像铸客大鼎、鄂君启金节等一大批文物也集中营业。
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程露:5月1日开展,5月1日到5月5日5天的人流量达到了91000人次,在5月2日当天,人流量达到了2.55万人次,已经达到我们开馆69年最高的人数。
在这里逛一圈,就像坐上了时光机,能沉浸式感受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发展历程,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