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和老兵一起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 志愿军23军后代捐赠父辈图书和老照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5 08:37:00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埋葬有123位志愿军团以上干部和战斗英雄,其中有3位来自志愿军第23军。9月4日上午,23军后代及老兵一行60余人来此祭奠三烈士。一声声“敬礼!”,向烈士致敬。

饶惠谭儿子墓碑前讲父亲牺牲经过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碑后的墓区第一排,埋葬着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饶惠谭。他的儿子饶政刚在墓碑前向23军后代及老兵讲述父亲牺牲前后的故事。

饶政刚讲道,父亲在赴朝时,母亲曾给他绣了两个枕套,并放入被服中。其中一个枕套上面绣着“保家卫国”和梅花图案,另一个枕套上面绣着“抗美援朝”。1953年3月21日,父亲不幸牺牲,3月31日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入葬时,母亲将枕套“抗美援朝”放在了棺椁内,而把另一个枕套“保家卫国”留在了自己身边,陪伴了她一生。2006年母亲去世后,家人将包括“保家卫国”枕套的父亲的不少遗物都捐给了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如今在烈士纪念馆展柜里展出。

饶政刚多次来过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奠父亲,但这次却有不同,因为有60多位父亲战友的孩子和老兵陪伴,他的心里感觉很温暖。

秦镜的女儿秦苏宁告诉记者,她的父亲秦镜当时就住在离饶惠谭牺牲地很近的地堡里,当天敌机轰炸时,击中了饶惠谭所住的地方,她父亲幸存下来。她为烈士牺牲感到惋惜,也非常谢谢他们,用牺牲换来了祖国的强大。

记者给23军后代讲陆骏身后事

志愿军第23军还有2位烈士埋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一位是67师200团政委陆骏,一位是67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蒋炳柱。

23军后代及老兵也来到了他们的墓碑前,列队敬礼。三声“敬礼!”,响彻陵园上空,这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记者给23军后代讲了陆骏的身后事。陆骏于1953年3月13日牺牲,1953年3月31日入葬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墓地番号西区一排九号。他的妻子叫张维,他们原来在一个部队。部队入朝时,张维因为怀孕,留在了后方。陆骏牺牲时,儿子才一周岁多,女儿才两个多月。张维转业到上海华东医院工作,一边拉扯两个孩子,一边学习。1956年9月,她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学习。

张维对陆骏一往情深。陆骏牺牲后,她选择用留头发来纪念陆骏,慢慢生长的头发仿佛就是夫妻感情的延续。1959年她选择再婚时,才把头发剪下,深深藏好。张维希望有一天到了陆骏墓前,能捧一把土把这缕青丝埋在陆骏的坟头,让它长伴在陆骏身边,就像自己一直陪着他一样。

张维对陆骏、对烈士的真情和深情,让23军后代及老兵非常感动。

后代讲父亲板门店拍摄的照片故事

23军后代还向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捐赠父辈图书,包括《钟国楚将军纪念文集》、陈茂辉将军回忆录《征途》、秦镜回忆录《征程岁月》、《饶惠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册》等。

姜子言的女儿姜煊捐赠了一组抗美援朝老照片,是他父亲在板门店谈判当保卫干部时拍摄的。姜煊说,父亲的所在的志愿军第23军是最后一批撤出朝鲜的部队,所以父亲有机会去板门店担任保卫干部。他爱好摄影,拍摄了很多谈判闲暇时各方生活状态的照片,比如这次捐出的一张照片是一名美国谈判人员休息期间显露出的无奈的表情,还有他们临走时狼狈地把自己的汽车丢在谈判现场的照片。

姜煊说:“这些照片见证了一段历史,我舍得留给后人,因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文物,应该传给年轻一代。”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 视频:李千惠 曹钰 /视频 贺天榆 曹钰/剪辑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