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娱价值官,作者丨陈桐,编辑丨美圻
5天7.44亿,《水饺皇后》《猎金·游戏》《幽灵公主》位列前三名,2025年五一档尘埃落定。
去年五一档最终拿到了超过15亿票房,仅次于2021年的巅峰年,跟2019年持平位列历史第二的位置。与这样的成绩对比,今年多了4部电影的五一档,票房同比下降五成,和2015年的6.33亿处于同一区间,一夜退回到十年前。
作为春节档之后、暑期档之前承上启下的重要档期,五一档向来备受市场瞩目。今年五一档的票房走势,让人看不到止跌回稳的迹象,观众被《哪吒2》点燃的观影热情,又迅速冷却下来。
电影是一个“个案”行业,一部片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整体实力,尤其是超级佳作拉高了观众的审美阀门,那些庸常作品更易成为炮灰。在春节档之外,如果行业拿不出足够优质的头部大项目,仅靠号召力有限的中腰部影片,大众依然不愿意走进电影院。
今年五一档,依然呈现出“头部集中”现象。《水饺皇后》档期内获得了1.91亿元的票房,排名第一;《猎金·游戏》获得1.34亿元票房,排名第二。这两部影片成为五一档唯二破亿元票房的影片,双强领跑。
《水饺皇后》是今年五一档期票房、首日票房、总场次、观影总人数、预售额多项冠军,该片之所以脱颖而出,在13部影片中实现领跑,得益于几大因素。
不过,《水饺皇后》的口碑也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女主剧情太过平淡、对女主人生经历重要节点缺乏细腻动人描绘、情绪起伏刚有点意思紧接着就泄了下去、女性成长题材再陷男导演“理解偏差”困局等问题,让一部分观众认为该片依然是急于“割韭菜”的套路化作品。
正因为此,《水饺皇后》的总票房可能不会太高,灯塔数据专业版预测《水饺皇后》总票房为3.7亿元、猫眼数据预测该影片票房为4亿元,虽然在五一档中遥遥领先,但放在整个市场看只能勉强及格。
除了《水饺皇后》和《猎金·游戏》,后面6部影片的票房扎堆3000万—7000万这一区间,其余则基本在2000万以下。近两年,电影市场的大盘基本上是被一两部超级爆款带热的,观众的观影目标都很明确,并不会分流到其他影片,靠中腰部影片的“群狼战术”,难以提振大盘,这是今年五一档票房同比下降五成的一个关键因素。
今年五一档共有13部电影上映,比去年多出4部,虽然整体票房表现一般,但题材更加多元,涵盖现实主义、金融犯罪、警匪动作、家庭温情、公路喜剧、动画IP ,堪称最“百花齐放”的一届五一档。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满足了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偏好和不同地域分布的观众需求。夹在春节档和暑期档两个最重要档期之间的五一档,进可攻退可守,更适合扮演一种探索角色,通过细分策略为行业长期增长注入新动力。
从年龄分层看,《幽灵公主》《海底小纵队:海啸大危机》吸引的多是家庭观众,满足了亲子群体的合家欢需求。《独一无二》以25岁以下观众为主,占比达41.8%(猫眼数据专业版),对青少年观众更有吸引力。以女性奋斗史为核心的《水饺皇后》则满足了成年观众的需求,女性观众占比为75.6%。强调动作与悬疑元素的《猎金·游戏》和《雷霆特攻队》男性观众占比达51.4%。
从地域分布看,今年五一档影片票房分布呈现出更鲜明的区域偏好,猫眼数据专业版显示,《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在华北地区下沉市场表现突出,《猎金·游戏》在华南地区更受欢迎,这说明当类型片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后对特定范围的观众更有粘性,有利于提振票房。
在实现题材多元化和受众精准定位的同时,这届五一档有部分电影跳出了常规套路,让寡淡许久的市场开出了惊喜“盲盒”,而这正是中国电影眺望远方的希望。
相比于乏善可陈、样板戏化又畏手畏脚的《水饺皇后》,叙事流畅、节奏把控到位、商战桥段在外行人看来能自圆其说但人物塑造一塌糊涂的《猎金·游戏》,《大风杀》无论是优秀的视听风格还是仿西部片的设定与故事都足够独特,反倒成了五一档最令人惊喜的作品。
这部电影填补了近年国内西部枪战片的空白,是一部风格生猛、逻辑严谨的暴力美学佳作。片中关于角色的挣扎、追寻后的一声叹息,以及荒野下众人的突围,都给观众一种说不出的氤氲感。加上视听、氛围、环境、节奏等方面的考究,即便影片还存在一些缺憾,也仍是瑕不掩瑜,这份独特的稀缺性,足以让它成为一部好片。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也给国产喜剧吹来了一些新鲜清爽的风。抛开公路片与多元喜剧风格的融合,这部片最大的亮点是没有太多下目线的爹味说教,也不像《人生开门红》那样把观众当幼稚园小朋友,符合年轻观众对“无压力喜剧”的期待,这也是喜剧片向年轻观众靠近的一次全新尝试。
2025年春节档以95.1亿总票房刷新纪录,但超半数来自《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碾压式胜利,该片不仅占据档期51%票房,更在延长上映至5月后持续虹吸市场,年度票房占比超60%。
《哪吒之魔童闹海》孤独狂欢的同时,电影市场却在整体萎缩。2024年,中国内地全年电影票房只有425亿,较2023年减少超过120亿。2025年,电影行业的微死状态仍在持续,清明档影片数量相比去年多了一倍,却只收获3.77亿票房,和去年8.34亿票房相距甚远。五一档的票房只有去年的一半,表现同样远不及预期。
单部作品的超高光表现并未带动电影市场整体走向复苏。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创下650亿票房、总观影人次17.3亿的纪录,此后两项数据就一路走低,“救救中国电影”相关话题成了微博热搜常客,650亿也成了一个再难触及的天花板。
那么,中国电影市场见顶了吗?将其与已成熟且接近发展天花板的北美市场对比,能更清晰地预判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的潜力。
北美电影市场总人口约4 亿,拥有约1万家影院、6 万块银幕。在市场巅峰期的2018年,总额近120亿美元,观影人次达13亿,人均观影约3次,平均票价9美元。反观中国内地,人口总数达14亿,截止2024年底共拥有1.2万家电影院,银幕总数约为90000 块。2019 年巅峰期票房总量约650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次17.3亿,人均观影1.2 次,平均票价约 38 元(折合美元5块多)。
从人均观影频次来看,北美城市人口占比高,观影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考虑到中国农村与城市人口结构差异,在未来中国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观影次数可能会略低于北美市场,有望提升至 2-2.5 次,届时总观影人次将在25 - 35 亿左右。假设平均票价依然维持在38元,在不涨价的情况下电影年票房依然能突破950亿元。
由此可见,目前四五百亿的票房远未见顶,中国电影市场之所以越来越冷,一方面是因为短视频和微短剧强势分流,导致观众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花费2个多小时和几十块钱观看一部质量欠佳的电影,远不如刷短视频获取即时快感来得轻松。另一方面,行业拿不出质量过硬的作品,套路化、割韭菜、夹带私货的电影依然是主流,许多观众在经历一次不佳的观影体验后,会对后续观影行为产生抵触,直接影响了电影市场的观影人次和票房表现。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已走到“不破不立”的临界点。短期需通过内容提质、服务升级稳住基本盘,长期则需构建工业化体系与国际化竞争力。如果依然在现有的套路中兜兜转转,未来的天花板会越来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