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黄淮学院:以科创之力服务“两高四着力”战略 书写新时代青春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6:07:00    

通讯员 胡华伟 王俊 荆书芳 禹明甫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以"深耕四力践初心,科创赋能启新程"为宗旨,于2025年暑期组建四支特色实践团队,分赴确山县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国药谷产业升级到乡村振兴科技服务,从生态环境保护到非遗文化传承,百余名师生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在广袤天中大地上书写了新时代高校服务社会的生动篇章。

为积极响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农业强省的战略号召,6月29日,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天中草药·智创穗行”社会实践团走进确山中草药基地,通过实地调研、校企合作洽谈、志愿服务等多元形式,为中草药特色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在河南周富堂药业有限公司,团队成员围绕夏枯草标准化种植技术优化、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改进等议题与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开展座谈交流。学院党委副书记荆书芳结合学院在生物工程、食品科学领域的专业优势,提出夏枯草品质提升方案。师生们运用专业知识,协助企业解决夏枯草原料仓储保鲜、产品包装设计等实际问题,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实践。

在河南天宏绿源药业有限公司,实践团重点就夏枯草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创新方向展开深度交流。依托学院已有的夏枯草凉茶、白酒等成熟科研成果,双方探讨了联合开发功能性饮料、草本酒类等多元化产品的可行性,为后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市场空间奠定基础。

此外,实践团成员扎根田间地头,帮助农户高效完成夏枯草采收工作。同时,团队还为农户普及夏枯草病虫害防治知识,推广绿色种植理念,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工作,6月29日,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乡村振兴·智汇引擎”实践团走进“科技小院”,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实践服务为纽带,用实际行动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

实践团队深入“科技小院”,在田间地头,团队成员为农户提供农作物种植技术指导。针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科学施肥等问题,实践团队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将先进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户。同时,团队充分发挥学院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研优势,与“科技小院”共同探索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路径,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走进科技小院”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与“科技小院”的合作,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6月30日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自然解码、生态护航”社会实践团奔赴确山板栗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专业力量解锁绿色发展密码,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实践团队抵达确山板栗园后,迅速开展实地调研工作。团队成员运用生态学、植物学等专业知识,对板栗园的土壤肥力、病虫害情况、植被群落结构进行全面勘察。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评估土壤酸碱度、养分含量等指标,为板栗树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利用生物防治知识,协助园区识别常见病虫害,提出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绿色防控方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守护园区生态平衡。

此外,团队还在板栗园周边村落开展生态科普宣讲,向村民普及板栗园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自然解码、生态护航”社会实践团将专业知识与生态保护实践深度融合,既为确山板栗园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认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传承发展战略,推动文化繁荣兴盛,7月2日,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匠心音韵·文化传承”社会实践团走进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传承实践之旅,以青春之力守护乐器制作匠心,赋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在河南昊韵乐器有限公司,实践团成员深入提琴制作车间,近距离观摩小提琴从木材选材、琴身雕刻、装配调试到成品的全流程制作工艺。在交流环节,实践团与企业匠人、管理人员展开座谈。企业代表分享了确山提琴产业从家庭作坊到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历程,以及老一辈匠人将西方乐器制作工艺与东方匠心精神融合的故事。

此次“匠心音韵”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黄淮学院学子搭建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平台,更以青年视角和创新思维,为确山提琴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黄淮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从生物资源开发、食品技术创新、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切入,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文化工坊中锤炼本领,把“两高四着力”战略要求转化为青年学子扎根实践的具体行动,让学科优势与区域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在知行合一中书写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时代答卷。(编辑 詹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