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鱼眼·探问丨冒雨排长龙!“零下80度咖啡”火出圈:是热爱还是从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3:55:00    

近日,#上海多人暴雨中排队喝“零下80度咖啡”#登上热搜。雨后的永康路尚有积水未退,街角这家咖啡店门前却已排起长龙。事实上,排队从暴雨中就开始了:有人撑伞淋雨站着等,有人拖着行李箱匆匆赶来,只为那一杯近期在上海咖啡圈爆红的“零下80度咖啡”。

“零下80度咖啡”成品

从“酱香拿铁”到“鲨鱼冰美式”,再到如今的“零下80度咖啡”,这类现象级饮品的走红有迹可循:强烈的视觉符号、易拍照的场景、社交平台的裂变传播,共同组成了一套被反复验证的流量公式。

但正如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钟惠澜所言,这不只是买一杯饮品,更是一种心理投射,从众心理、焦虑、社交认同等多重心理因素在其中交织。排队买爆款,不只是“尝鲜”,也是一种“被看见”的方式。不过,她也提醒,一些人可能“为了晒而晒”,“慢慢地,自己真正的爱好反而被削弱了,察觉不到真正喜欢什么。”

热度来得快,退得也快。在一波波“冲一杯、发一图、晒一次”的潮水中,酱香拿铁从热搜霸屏到悄无声息,鲨鱼冰美式也早已不再是社交平台的焦点。真正能留下的,往往是那些既能提供情绪价值,也撑得起复购理由的产品。

潮水之下,也许更值得问一问自己:你是热爱,还是一时的从众?

排队一小时,只为那一杯 dirty

这款“零下80度咖啡”由“三立方”品牌推出,门店位于上海永康路58号,于6月20日开业,主打的正是这杯以极低温营造“差异化体验”的爆款 dirty。

记者在视频中看到,制作过程颇为讲究:杯子需提前冷冻至零下80℃,操作时店员需用专门的夹子取出。随后冰牛奶被倒入杯中,接触杯壁瞬间结冰,再倒入热浓缩咖啡,冷热碰撞,苦甜分明。店员提醒,最佳饮用时间是在制作完成后40秒内,以保留风味。

杯子需提前冷冻至零下80℃

店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该款咖啡的日销量稳定在500杯以上,节假日期间高峰可达800杯。为应对持续增长的需求,店铺已将原本的小型冷藏设备升级为大型冷柜,并计划进一步扩容。

咖啡店开业不到一个月,排队的新闻已经不止一次登上热搜。就在暴雨排队引发热议的前几天,上海处于高温红色预警下,气温逼近40℃,但门店外依旧排着长队。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碰上周末等高峰期甚至需要排队一小时才能喝上这杯咖啡。有人晒出自己的“三次打卡经历”:第一次被队伍长度吓退,第二次碰上售罄,直到第三次挑了个工作日,在排了半个小时后,终于喝上。当然,也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喝到。一位网友吐槽:“到了现场才发现卖完了,要等一个小时,我转了一圈回来发现队伍更长了!”

它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价格实在、味道也不差,是关键原因之一。菜单上提供三种口味:朗姆、香草和肉桂,满足不同偏好。不少消费者认为性价比颇高,“在上海!26块一杯,还送杯子,值了!”“而且做法也正宗,dirty 本来就要冰杯、冰牛奶加热咖啡,他们只是把冰杯做得更极致,冷热对比更强,口感也更突出。”

热度也不止局限在上海本地。社交平台上,不少外地网友留言打听,“要排多久?”“真的好喝吗?”有广东网友表示,“我下周去上海看演唱会,我一定要去排这一杯!”

满足的是从众、焦虑和社交表达

据网友观察,最初,永康路的这家咖啡店还没那么“火爆”,排队的人也没这么多。真正引爆热度的,是社交媒体——小红书和抖音上的一系列打卡笔记和视频迅速发酵,将“零下80度咖啡”送上热搜,年轻人纷纷跟风,一波接一波的打卡潮由此展开。

每一场排队热潮的背后,都少不了热衷“冲首发”的打卡爱好者推波助澜。记者采访了小红书博主星星,他的朋友圈和主页几乎被各类网红饮品、新品联名和下午茶图文占满。“如果我在上海,我一定会去排队,排一个小时都没问题。”他说。

对星星来说,冲首发、打卡网红饮品几乎是日常。他坦言,自己一旦听说新联名、新爆款,就会第一时间到现场去拍照、修图、发朋友圈和小红书,他通常会配上详细的品尝感受、地理位置等,还常被网友留言私信:“在哪里买的?”“好喝吗?”这种互动本身就让他觉得“很炫,很爽”。

为了抢到“第一杯”,星星还会提前研究新品发布时间,看看能不能线上排队、预约下单。如果不行、又排队太久,他甚至会在二手平台找人“代排队”。

这种密集的打卡和消费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动因?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钟惠澜指出,在极端天气中排长队买咖啡,其实背后隐藏着多种心理机制,既有从众,也有焦虑,还有对稀缺性的渴望。

顾客冒雨买“零下80度咖啡”

“很多人会觉得,排长龙的一定是好东西,证明这个商品很有价值。”钟惠澜解释道。而在当真“排到了”后,那种获得感会带来成就感,“大家都买不到,我排到了、喝到了爆款。”这种经历在往往还能成为日后的谈资。

在社交平台上晒出“打卡照”,更进一步成为社交表达。“这是一种表达自我、构建人设的方式。‘你看,我是这样一个热情、追求新鲜事物的人’。”钟惠澜说。当打卡内容发布获得评论或点赞后,又会激发归属感,“原来有人跟我一样喜欢这些东西,我是属于这个群体的。”这种互动本身,也在不断强化“被关注”“被需要”的感觉,进而带来愉悦与满足。

钟惠澜提醒,这种“打卡式消费”若发展为惯性,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是容易让人陷入对他人评价的依赖,一旦反馈不如预期,便可能产生自我怀疑;此外,一些人在追逐爆款的过程中,其实并未真正了解自己的喜好,而是在“为了晒而晒”。“慢慢地,自己真正的爱好反而被削弱了,察觉不到真正喜欢什么。”

谈到“爆款现象”背后的集体心理,她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年轻群体在社交环境中的安全感缺失,以及价值观上的某些偏移。“大家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别人都在追什么’,而忽略了‘我真正需要什么’。”她呼吁社会应引导年轻人理性看待流行现象,拓宽社交表达的方式,回归更真实、多元的交流。

火得快,凉得也快?

“零下80度咖啡”不是第一个排队爆款,也几乎可以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从酱香拿铁、鲨鱼冰美式,到生椰拿铁、寺庙咖啡、熊爪咖啡……这些名字在过去几年轮番接力,占据过无数年轻人的相册和打卡清单。

回顾这些现象不难发现,爆款的走红往往有一套“标准公式”:足够新奇的设定、显眼的造型、易于复制的拍照场景,加上社交平台的裂变传播,很快就能制造一波排队潮,但大多数热度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2023年9月,瑞幸与茅台合作推出“酱香拿铁”,上线当天就卖出542万杯,销售额突破1亿元,被称为“联名营销教科书”。但热度来得猛,退潮也快,不少人喝过一次就说“像在喝中药”。到了2024年上半年,瑞幸未再在官方渠道推广此产品,仅在极少数门店保留库存,业内称其“自然消耗下架”,从热搜霸屏到悄无声息,不过数月时间。

再看Manner的鲨鱼冰美式。2022年夏天靠“血包”果浆的猎奇视觉火了一波,几乎每个人都要拍照发视频才算打卡。但随着热度退却,视觉刺激不再新鲜,该饮品逐渐淡出社交平台焦点。截至2025年,鲨鱼冰美式仍在部分门店供应,但已不再作为主推产品,也鲜有新用户自发晒图或打卡,更多被视为“老用户菜单”中的一个小选项。

红极一时的“熊爪咖啡”如今已有14家门店

相对而言,同样位于永康路熊爪咖啡则属于另一类:它不靠味道或猎奇制胜,而是依托“残障人士就业”“熊洞递杯”等温情元素打动人心。首店于2020年末在上海永康路开出,曾因“毛茸茸熊爪递咖啡”走红全网,成为公益与消费结合的典范。如今,它不仅在国内开了十几家门店,还进军了新加坡,员工九成以上是残障人士,品牌形象清晰、公益属性强,至今依然有一批稳定客群。

最“能打”的还是生椰拿铁,这款瑞幸2021年推出的椰乳咖啡就是少数从“爆款”成功过渡为“长红产品”的典型案例。凭借“好喝不腻、热量低”的硬实力活了下来。更关键的是,瑞幸不断推出“厚椰生酪”“椰美式”等系列产品,拉长生命周期、扩大受众,成了当之无愧的门店常青款,连不少新品牌都开始模仿出“椰乳拿铁”系列。

拉长来看,这杯Dirty能不能撑过这波热搜,不在拍照多热闹,而在冷静下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它再排一次队。

文丨记者 罗清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