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固边兴边富民工作综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0:34:00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曾经,这个我国人口最少的边境“三人乡”,如今已发展到 67户、近300人。

“现在,守边力量更强了,人们的生活也更富、更好了。”回顾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变迁,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原乡长卓嘎感慨地说:“党的恩情不能忘。我们要把感党恩化作守边的强大动力,自觉守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坚持屯兵和安民并举、固边和兴边并重,着力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团结带领广大边境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统筹推进边防建设和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了边防巩固、边境安全、边民幸福,绘就了千里边疆幸福生活新画卷。

全面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边防巩固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我区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供水方面,21个边境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达84.5%,17个边境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在80%以上;在通信方面,建制村通光纤率和4G信号覆盖率均在99%以上;在道路方面,所有边境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公路;在供电方面,主电网已延伸至全部边境乡镇。

新时代的玉麦,独具地域特色的藏式小院取代了破旧的矮房,泥泞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公路,学校、卫生院、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拔地而起,群众利用新房办起了家庭旅馆,凭借当地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乡”。

2019年,扎西罗布搬迁至玉麦乡;2020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他办起了家庭旅馆。“现在,我是一名厨师,家庭旅馆也小有名气,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扎西罗布说,“不光是我,玉麦乡大概有60户人家办起了家庭旅馆。大家都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生活越来越好。’”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如今,玉麦乡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物质生活富足,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不仅是玉麦,我区各地边境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而极大增强,他们自发用放牧守边的方式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用实际行动回报党的关心关怀。

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确保边民幸福

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推动边民补助规范分类、提高标准,因地制宜发展边境产业,加快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让边境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意识强起来。

察隅县下察隅镇沙玛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增收渠道有限,曾阻碍当地群众发展的脚步。近年来,在一系列固边兴边富民政策扶持下,沙玛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软籽石榴种植等特色产业,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随着普兰糌粑、察隅猕猴桃、噶尔蔬菜、亚东鲑鱼等“地域特色”农副产品走向市场,边境群众找到了打开“增收致富门”的“金钥匙”。

“党带领我们致富,我为祖国守边疆。”沙玛村护边队队长仁青罗布说,“是党让我们过上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力守护好祖国边境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岗巴县岗巴镇门德村,已成为我区边境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该村的门德村绵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岗巴县最具组织化、规范化的繁殖、保种合作社。该合作社采用“村集体+党支部+合作社+社员”模式,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守边护边的决心和信心也日益增强。

“过去养羊,既担心养不好,又愁销路。现在,加入了合作社,这些都不用我们操心。只要按照合作社要求把羊养好,就能有分红。”该村群众朗贵说。

岗巴羊肉质细嫩、无膻味,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岗巴县按照“人入社、羊入圈、地流转、劳转移”的工作思路,推动珠峰藏系绵羊产业向低成本投入、高效率产出、高品牌附加值、紧密产业链条、稳定质量水平、协调资源承载的高质量方向转型,实现了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发展目标。目前,岗巴县新建养羊合作社圈养基地 19个、改造升级 8个,29个行政村 2368户、10135人全部加入当地岗巴羊合作社,实现了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民党员、边缘户、残疾人100%入社。

边境兴则边疆兴,边民富则边防固。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迅速改善,边境地区群众守边强边、固边兴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着力建强边境一线战斗堡垒,确保边境安全

在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有一座醒目的小木屋——“红色牧屋”,它是当地群众放牧巡边的驿站,是群众眼中的温馨港湾,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红色牧屋”。

“红色牧屋”采用珞巴族传统建筑形式打造而成,不仅生动展示了琼林村和珞巴族的发展历程,更是当地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放牧守边的有力见证。

“2020年10月修缮一新的‘红色牧屋’开始接待游客,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琼林村党支部书记达娃介绍,建设“红色牧屋”是为了传承村里老党员达约老人30多年如一日放牧巡边的精神。放牧巡边时,达约每到一个山顶,都会用鹅卵石拼出醒目的“中国”二字,以此宣示主权,表达对党、对伟大祖国的热爱。村里翻修了“红色牧屋”,邀请达约老人为大家讲述放牧巡边的故事,让这份精神代代相传。

岗巴县岗巴镇吉汝村地处边境一线,有着“中印边境第一村”之称。自 1967年起,该村便设立了民兵观察哨。近年来,当地组建党政军警民“红色卫士”边境一线巡逻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抵边放牧、沿边巡逻活动。

近年来,我区坚持将党的基层组织延伸至守边固边最前沿,推动边境一线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积极打造边境基层党建示范点。

如今,随着“五共五固”结对共建的深入开展,我区边境一线基层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守卫边疆领土、开展反分裂斗争等方面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愈发凸显。

60年栉风沐雨,60年砥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区各族干部群众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踔厉奋发,全面推动固边兴边富民行动走在全国前列,全力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来源:西藏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