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诗书未老 山海可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8:40:00    

蜀地冬日的雾气总比别处更沉些。1964年的那个清晨,当第一声啼哭划破四川省井研县山坳的寂静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在竹篾筐里蹬腿的男婴,会在30年后的某个清晨,站在南海之滨和三秦腹地的大学讲台上,用带着川音的普通话讲述着科技革命的加速演进和产业经济的深邃奥秘。

竹园镇兴辉村一个长期以编织草鞋售卖为生的普通农户就是我出生的家庭。在那个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年代,儿时的我常伴着青灯黄卷,在一间狭小的石屋中,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沉浸于书的海洋。那些被翻卷边的书页,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向未知世界的大门。莫泊桑笔下的人性百态、雨果描绘的壮阔图景、托尔斯泰展现的史诗画卷,都如同一粒粒种子般在我心中悄然生根。那粒期待走出大山、探索外面世界的梦想之种,也伴着我对知识的渴望开始生长。

小学至高中的时光是艰苦岁月里的一抹亮色。我特别感谢语文老师廖向希,他让我得以饱览众多经典书籍——那些泛黄或模糊的书页,于我而言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贝”。不仅如此,廖老师还是我的“恩人”。那时我的数学成绩不太好,数学老师那句“再念三次高中也考不上大学”的话,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我所有的信心。我跑去找校长,想转到文科班,但校长说文科班已经满了,最后我还是找到了廖老师,表达了我对文科的向往。廖老师微笑着问道:“你喜欢文科吗?能不能背诵几首诗让我听听?”还好我平常有所准备,就这样如愿以偿来到了文科班。

1981年9月,我迈入位于四川峨眉山脚下报国寺附近的峨眉师范学校大门,开启了崭新的求学之旅。此后的我,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几乎每一步都有良师的帮助和鼓励。

难忘1987年,我在四川教育学院学术交流中心邂逅了赵遐秋、曾庆瑞教授。夫妇二人被我的故事与梦想触动,甘为人梯,助我报考硕士学位。这一机遇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开启了我的学术征程。

难忘2002年,我在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师从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赵国良教授,逐步成长为产业经济学和旅游管理前沿学科领域一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 ……

一路走来,有幸师从南开大学刘永鸣教授等名师大先生。回想教过我的这些老师,刘诗白教授已经100岁了,廖向希老师已经80多岁,赵国良教授已经过世了——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大先生,他们对学生的深切关爱与对学问的孜孜以求,至今仍是我前行的动力源泉。

如今,我站在高等教育的讲台上,开始研究探索工商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文明等全新领域。课余,我与学生谈理想、论诗词,他们那年轻且炽热的眼神,如同镜子般映照出我曾经的激情岁月。

回首往昔,阅读让我跨越山川湖海,从川西南丘陵山区的田埂驶向学术的海洋;诗友同行,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的追梦之旅,让孤独的求索之路不再寒冷。

现在的自己,虽然公务繁忙,仍愿与书为伴、与诗同行。岁月虽会老去,但对学问和诗意的追求将永远年轻。

(作者单位系西安工商学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6版

作者:廖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