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武柳青
“2020年来这里考察时,这里依山傍水,少有人烟,具备空天地水一体化测试场景,很适合发展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和运作工作。”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龚健雅率队到赤壁“遥感小镇”考察。
两年间,他多次来到这里出谋划策,助推小镇发展。两年后,曾经的“好山好水”摇身一变成为“遥感小镇”,建成国内首个全野外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为我省发展低空经济积蓄人才和产业动能。
新华社记者熊琦 摄
无偿提供项目
覆盖赤壁1718平方公里地域
“嗡”地一声清脆起飞,无人机像小蜜蜂一样,按照预设航线辛勤采集高空数据。7月初,在咸宁中试谷赤壁基地的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首飞现场,由武汉大学及校企合作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正有条不紊地对无人机设备进行测试与装配工作。
“此次实施的全域实景三维数据采集工程,覆盖赤壁市1718平方公里地域。”咸宁赤壁市低空经济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现场负责人乐黎明介绍,通过无人机搭载的激光雷达、可见光相机等先进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将为开展低空经济场站规划建设、全域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及与武汉大学共建“遥感小镇”提供数字底座。
而这项将用于赤壁市全域实景三维数据底座项目,由龚健雅带领的科研团队无偿提供。
“中国‘遥感小镇’目前主要服务于低空经济的发展。”龚健雅认为,在发展低空经济的过程中,遥感技术将承担起感知与建模的重要角色,“未来,随着数据资源的持续丰富,我们能够依托这些数据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届时空天信息的应用效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前,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风口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以战略视野来看,龚健雅认为,今年6月武汉大学和咸宁市合作建立的低空经济创新研究院,将通过校地资源的深度整合,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这样的顶层设计下,“遥感小镇”正在努力“起飞”——
野外无人测试数字孪生教学系统、智能船研发测试和生产基地等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已吸引院士团队4个、教授团队70余人、高新技术企业30余家成功入驻。
未来,小镇的科学数据和设备将实现共享应用,吸引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7月中旬,在中国(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龚健雅参加由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主办的“开放地球引擎 OGE 驱动的遥感地信教学研讨会”。
“搞科研,必须要有为国而战的情怀!”
从理论原创到标准制定,从软件突围到卫星升空,龚健雅深耕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始终践行科技报国的信念,为全球地理空间信息与遥感技术发展刻下鲜明的中国坐标。
今年5月,龚健雅凭借在我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科技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殊荣。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身兼科学家与教育家的双重身份,龚健雅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丰碑,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师生心田。
回忆起三十年前,传统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受制于国外技术的被动处境,那种不甘的酸楚仍浮现在龚健雅的心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祖勋、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武汉大学校长助理陈慧东等在武汉一号发射现场。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软件。”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龚健雅率先在国际上提出面向对象GIS理论与数据模型,在李德仁院士的带领下,与团队历经十年艰苦研发,成功打造出国际上首个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让中国GIS软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该领域的“领航者”,并广泛应用于国土、国防等关键领域。
“科研不能停,创新不能停。”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龚健雅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主持设计论证了我国第一颗民用立体测图卫星——资源三号,并主持研发了遥感数据地面处理系统,使该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项目立项。
“搞科研,必须要有为国而战的情怀!”龚健雅扎根科研一线四十余载,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精神。在回顾自身科研与育人经历时,他仍觉得重任在肩:“我国在关键领域仍面临‘卡脖子’难题,必须聚焦科学前沿,攻克核心技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这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更是对国家的责任。”
珞珈卫星集群闪耀苍穹
1992年3月,龚健雅博士毕业答辩通过后与三位导师——王之卓院士、李德仁院士和丹麦技术大学的Ole Jacobi教授合影留念。
师承王之卓院士、李德仁院士和丹麦技术大学的Ole Jacobi教授,龚健雅始终坚信师道传承的重要性。
在他与李德仁、张祖勋等院士的推动下,武汉大学创立全国首个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申请获批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构建“本-硕-博贯通、理工交叉融合”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他与李德仁、张祖勋等六位院士联袂打造《测绘学概论》等特色课程,二十余年来坚持为新生讲授学科启蒙课,激发学子科技报国热情;主导成立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搭建“空天信息智能服务集成攻关大平台”,促进遥感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交叉创新。
“‘启明星’意味着青年一代如‘启明星’一样冉冉升起,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潮流。”2022年,武汉大学学生造卫星成功上天。担任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的龚健雅,满怀憧憬地将其命名为“启明星”,代表着对后辈学子的殷切期盼。
“学生也能造卫星!”当青年的勇气和担当被成功托举,科技报国、使命传承的种子就此扎根。
“启明星”之后,龚健雅带领团队主导研发的“珞珈系列”遥感卫星不断闪耀苍穹——
全球首颗“遥感+健康”专用卫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珞珈四号01星)”,这颗天上的“火眼金睛”将重点围绕中国,兼顾周边国家,探测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子;巴以冲突、缅甸地震时,珞珈三号02星(武汉一号)、珞珈四号01星,持续开展受灾地区影像数据服务和灾情信息提取,为灾后救援、灾情应急处置及重建提供保障……
虽然已过花甲之年,龚健雅院士,这位遥感领域的卓越科学家仍活跃在科研一线。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科学家精神,用他的智慧、勇气和担当,为中国测绘遥感事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受访单位供图)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