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14日讯(记者 王玉龙)7月12日晚,潍坊奥体公园体育场灯火通明,在近3万名观众的山呼海啸中,潍城区足球队以3:1战胜奎文区队,这标志着山东省首个地级市全域主客场制足球联赛——“好运山东 悦动潍坊”潍坊市首届足球超级杯赛(简称“V超”)正式拉开帷幕。
这场被当地球迷亲切称为“潍坊世界杯”的赛事,以“全民参与、为故乡而战”为核心理念,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成为连接城市文化与经济活力的创新实践。
当快递小哥与教师成为赛场主角
“V超”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其“扎根泥土”的草根属性。赛事覆盖潍坊16个县市区,480名参赛球员清一色为潍坊本土居民,他们中有企业工人、学校教师、快递小哥、高校学生、农村青年和部门经理。这些平日里的普通人,脱下工装换上球衣,便化身为绿茵场上的“赛场英雄”。正如潍坊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所言:“这种模式让更多人体验足球的纯粹快乐,球员与球迷共享归属感与认同感,成就一场足球全民狂欢。”
基于地缘关系的身份认同,赋予了“V超”相较职业联赛难以复制的独特魅力。潍城区队的进球功臣可能是某快递站忙碌奔波的工作人员,奎文区队的防守中坚或许就是写字楼里朝九晚白的普通职员。这种“身边人变球星”的奇妙体验,极大拉近了赛事与观众的心理距离。看台上的球迷张磊激动地表示:“这比看中超还过瘾!球员都是咱们身边的熟人……他们为家乡拼尽全力的样子,让人热血沸腾!”
赛事还巧妙融入了职业赛的一些元素。前山东泰山队功勋球员崔鹏、周海滨以坊子队球员身份复出参赛,尽管两人因年龄或体重调整了位置(崔鹏改踢后腰,周海滨担任前锋),但他们的参与既提升了赛事关注度,也传递出“足球无关年龄,热爱即是永恒”的体育精神。与此同时,山东泰山U18队三位年轻球员与100名潍坊青训小球员在开幕式上进行的“追逐赛”,欢乐有趣,象征着足球薪火相传的希望。
“V超”通过严格的户籍资格审查机制,将赛事核心牢牢锁定在“为故乡而战”的情感纽带上。这种设计看似严苛,却精准击中了草根体育的灵魂——归属感。正如一评论所指出的:“当一名农村青年或快递员代表家乡站上球场,他们的拼搏不再只是个人爱好,而是一种‘为故乡荣誉而战’的集体叙事。”这种基于地域认同的凝聚力,正在将一场体育赛事升华为城市文化现象。
足球如何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
“V超”的雄心远不止于绿茵场上的90分钟较量。赛事通过精心设计的“体育+”模式,试图将短暂的比赛转化为持续的经济动能,为潍坊夏季消费市场注入活力。这背后,是多部门协同的“大体育”思维——赛事由潍坊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体育总会等七部门联合主办,跳出了传统体育赛事仅由单一部门主导的局限,将足球与文旅、商贸、乡村振兴等战略深度融合。
比赛当晚,奥体公园体育场入口处设置的“V超”夜市成为这一模式的生动体现:各式特色小吃与冰镇饮品满足观众即时需求;文旅部门推出“城市礼品”,推荐文旅线路;崔字牌小磨香油、乡野面粉等本地优质农产趁机展销;甚至电动车、家电等大件商品也搭上赛事顺风车,讲解国补政策、推出专属优惠。“观赛+消费”的无缝衔接,既丰富了球迷体验,也为本地企业提供了展示平台,形成良性互动。赛事组委会的目标很明确:“通过‘V超’这一平台,打破城市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故乡的物产、风景、非遗扛进球场”。
赛程设计同样别具匠心。长达三个月的赛事周期,60场比赛,“夜场+白场”的灵活安排,既考虑业余球员的工作时间,也方便不同作息习惯的球迷观赛。主客场制的推行,则让足球热情能够持续在全市范围内发酵,避免“比赛结束即人散”的窘境。这种长期、高频的赛事曝光,也有助于培养市民的日常观赛习惯,逐步构建可持续的足球消费文化。
更深层次看,“V超”是潍坊市文体旅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落子。近年来,潍城区着力打造奥体中心、浮烟山、十笏园等文体活动新地标,培育剧场演艺、艺体赛事等业态。“V超”的引入,为这些分散的资源提供了整合平台,通过足球赛事的高关注度,带动周边文旅资源联动发展。
从“舌尖德比”到“非遗之争”
有趣的是,“V超”赛场外的故事同样精彩。社交媒体上,球迷们已自发将比赛升华为潍坊各区县文化的PK舞台:潍坊肉火烧与诸城烧烤的“舌尖德比”、杨家埠年画与高密剪纸的“非遗之争”……足球在这里成了地域认同的催化剂。这种文化层面的延伸,使“V超”超越了单纯的体育赛事范畴,成为展示潍坊多元地域文化的流动展台。
赛事开幕式与揭幕战选址潍城区,也颇具象征意义。作为潍坊的老城区、曾经的唯一城区,潍城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面临着城市更新的现实挑战。通过举办“V超”揭幕战,潍城区试图打破城区之间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催化剂。奥体公园体育场周边临时搭建的展销区,不仅呈现了潍城本地的物产风貌,也引入了其他县区的特色商品,形成了一种“以赛促商”的良性循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家乡而战”的核心理念激发了深层次的地域认同感。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流动频繁的当下,许多人对于“故乡”的情感联结正在淡化。“V超”通过足球这一世界通用语言,重新唤醒了这种日渐式微的归属感。当球员们代表自己出生成长的县区参赛时,他们背负的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一个社区、一片土地的集体期待。赛后,为家乡球队贡献进球的前中超球员武浩然动情表示:“很荣幸能参加咱们家乡自己的足球联赛……希望我们潍坊的足球踢得可以越来越好。”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不正是“V超”最打动人心的精神内核吗。
赛事还巧妙利用了现代传播手段扩大文化影响力。揭幕战通过抖音、微博、视频号等同步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也能感受热烈氛围,初步统计,此次大赛线上观战过百万人次。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既满足了年轻群体的观赛习惯,也扩大了赛事文化辐射范围,使“V超”成为真正的全民话题。从现场的近3万名观众到网络空间的二次传播百万声浪,足球激情正在以潍坊为中心向外涟漪式扩散。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山东省首个地级市全域参赛的主客场制足球比赛,“V超”的探索对草根足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它直接呼应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扩大足球人口”“培育地方赛事品牌”的要求,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基层足球推广思路。然而,作为新生事物,“V超”的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赛事可持续性是首要考量。在揭幕战的热度过后,如何维持球迷的关注度与参与热情?三个月的漫长赛季中,各地球场能否持续吸引观众?业余球员如何平衡工作与比赛需求?这些问题都需要组委会未雨绸缪。目前看来,“V超”通过分区赛、淘汰赛、总决赛的阶段性设计,以及夜场与白天比赛的灵活安排,已经在赛制上做了优化。但长期来看,建立稳定的商业赞助体系、培养本土足球文化习惯,才是赛事长久之道。
专业化与业余性的平衡同样关键。一方面,前职业球员的参与提升了赛事水平与观赏性;另一方面,过度追求竞技水平可能导致业余球员的边缘化,背离“全民参与”的初衷。如何在保持草根特色的同时提升赛事质量,是“V超”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目前480名本土球员来自各行各业的构成,以及因热潮催动越来越多的本土“后备大军”,仍是赛事最宝贵的资产。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如何将短期赛事效应转化为长期城市红利。“体育+”的模式在揭幕战中初见成效,但这种联动能否有效贯穿整个赛季?各县市区如何利用主场赛事更好推广本地特色?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V超”能走得多远,能否真正扎根城市肌理。
放眼全国,类似“V超”的地方性足球联赛并不鲜见,但潍坊模式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系统性思维——它不是单纯的体育竞赛,而是整合了文化展示、经济促进、城市营销等多重目标的综合性平台。“‘V超’的价值或许在于重新定义‘英雄’。当一名农村青年或快递员代表家乡站上球场,他们的拼搏不再只是个人爱好,而是一种‘为故乡荣誉而战’的集体叙事。”这种对体育本质的回归,或许正是中国足球最需要的底层力量。
城市因运动而生动
7月12日晚潍坊奥体公园的璀璨灯光,照亮的不仅是一片绿茵场,更是一座城市对足球最本真的热爱与梦想。“V超”的诞生,标志着潍坊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在这里,足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职业竞技,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球员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街坊邻居中的普通人;胜利的喜悦不仅属于场上11人,更属于整个社区、整座城市。
这场以足球为名的城市狂欢才刚刚开始。未来三个月,60场比赛将在潍坊各县市区轮番上演,更多草根英雄将站上属于他们的舞台。无论最终哪支球队捧起冠军奖杯,“V超”真正的赢家或许是潍坊这座城市本身——通过足球,它找到了凝聚市民情感的新纽带,展示了地域文化的新窗口,探索了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当绿茵场上万众呐喊的声音响起,足球回归本土、回归大众,我们才真正看清这项运动最本真的力量——连接人与人,点燃城与城。在这个意义上,“V超”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关于城市如何通过体育焕发活力的生动寓言。它的未来值得期待,它的故事,才刚刚写下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