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微小如推进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要持续推进,不能紧一阵松一阵”。这一重要指示为各地深化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日,《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方案》(以下简称《提升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未来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目标与路径,更标志着以“依法治理、全民参与、源头减量、分类运处、绿色低碳、引领时尚”为核心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进入新的深化阶段。
随着《提升方案》的各项举措有序推进,厦门正通过优化投放环境、强化源头减量、完善管理机制等具体行动,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垃圾分类从“常态化运行”向“精细化提质”迈进,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持续提升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品质,让垃圾分类与绿色发展成为厦门的城市新名片,为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工作任务1
投放优化 打造智能便民新场景
提升方向:智能设施升级、功能融合创新、投放环境治理
作为提升居民分类体验的关键一环,我市将推进分类投放点的改造升级与环境治理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按照“精细分类、环境美观、便民惠民”原则,厦门系统开展垃圾屋(亭)新建与改造工作,稳步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不仅对现有设施优化提升,打造一批智能化示范垃圾屋,同时探索融合科普宣传、社区自治等新模式,让投放点成为服务居民的“多功能驿站”。
与此同时,厦门将推动各区建立分类投放环境联合治理制度,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制定标准化管理规程,强化行业督导,严格规范投放点日常管理,提升投放环境的整洁度与规范性。
工作任务2
源头减量 构建资源循环新格局
提升方向:绿色生活引导、资源利用多元化、垃圾分类碳普惠
在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厦门将从生活方式引导与回收体系完善双管齐下。
一方面,持续深化“光盘行动”,多措并举遏制餐饮浪费;推广厨余垃圾环保利用技术,鼓励居民学习将厨余垃圾转化为酵素、肥料等,让“废料”变“资源”。同时,厦门还将不定期组织行业示范点观摩会等活动,通过典型案例宣传,营造绿色低碳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厦门将进一步健全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完善全链条管理,确保可回收物应分尽分、应收尽收。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厦门将建立多元化的资源化利用体系,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
同时,厦门还将继续探索构建垃圾分类碳普惠体系,支持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及绿色低碳项目落地,将碳交易收益转化为激励资源,反哺社区与市民,打造“双碳+垃圾分类”融合实践的厦门样板。
工作任务3
机制完善 凝聚全民参与新合力
提升方向:精准宣传教育、志愿模式创新、物业责任压实
为确保垃圾分类工作长效推进,厦门将从宣传教育、志愿服务、责任落实等方面完善管理机制。
在宣传引导上,为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理念普及效果,靶向加强流动人群宣传,厦门将聚焦交通枢纽、A级旅游景区、高校等重点场所,推动打造精细化分类样板区,通过典型示范发挥引领作用;同步规划建设分类科普体验线路,并依托“绿海鸥”垃圾分类培训讲师团,开展多层联动的常态化宣传引导,以沉浸式场景增强公众认知,让垃圾分类知识更精准触达市民,切实提升宣传实效。
在志愿服务方面,厦门将持续深化桶边督导等一线服务,强化实践效能,让志愿服务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场景。
此外,厦门还将继续压实物业企业主体责任,对违规企业依法查处并记入信用评价,构建责任落实闭环;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规范化、常态化。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