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黔东匠人】胡正勇:18年打磨手艺,全国首创轻奢新IP“领跑”朱砂工艺品行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9:04:00    

开栏语:

在武陵深处,乌江之畔,铜仁的匠人们以手为笔,以岁月为墨,书写着未被机器时代湮没的传奇。

这里,非遗不是陈列馆的标本,而是苗绣银饰里跳动的图腾、傩戏面具上凝固的史诗、玉屏箫笛中流淌的山魂。一根竹篾编出千年智慧,一柄刻刀雕镂民族记忆,那些藏在指尖的绝技,是比文字更古老的密码。

我们开启《黔东匠人》栏目,不止为记录濒危的手艺,更想探寻:当傩舞撞见现代旋律,当土法扎染浸入当代美学,这些文明基因如何在新语境里重生?匠人之“绝”,在于以有形之物承无形之道——那是黔东山水赋予的灵性,是世代相传的敬畏,更是对“慢创造”的固执坚守。在此,邀您触摸手温尚存的文明脉络。

AI海报制作/ 吴采丽

4月30日,在万山区朱砂工艺品产业园区,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包厂房内,上千件朱砂手镯、手串等工艺品正装车等待发往湖南张家界、浙江等地市场,为“五一”旅游热潮作足准备。

“这批产品融入了‘大漆+珐琅’传统非遗工艺,以及数控雕刻等创新工艺,属于高端工艺品,也是目前我国朱砂工艺品生产技术的前沿代表哩。”该公司董事长胡正勇满脸自豪,“目前公司的创新产品有200多种类,其中申请了外观、工艺创新等专利及知识产权的就有100多项。”

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正勇介绍公司热销的朱砂工艺品

年过五旬的胡正勇是土生土长的万山镇人,学中医出身的他对于朱砂药用价值和矿采历史从小耳濡目染,对朱砂文化颇有情结。

2002年,曾经号称“小香港”的万山,因汞矿资源枯竭,被政策性永久关闭,万山人转行就业在即。

彼时,靠卖家电成了“百万富翁”的胡正勇决定转行,只身前往全国小商品集散地的义乌市学习工艺品加工手艺。

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正勇介绍公司获得的专利及知识产权证书

“一个人富了但家乡没有富,朱砂是我们的宝贝,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相信它也会成为我们万山人重新发家的资本。”胡正勇说,在多年经商过程中,接触到了朱砂潜在的新市场,也让他看到了家乡振兴的新希望。

2007年,胡正勇带着新颖的朱砂工艺品加工工艺,返乡创业,开起朱砂工艺品加工作坊,成为万山区最早一批朱砂手工作坊,带动不少当地人就业。

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漆艺珐琅彩朱砂产品

一时间,越来越多同类型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朱砂压模、朱砂吊牌、朱砂戒指、朱砂水晶球等众多1.0版本朱砂工艺品不断从万山镇实现量产,卖到全国各地。2009年,胡正勇和朋友成立了朱砂工艺品全产业链公司。

经过多年探索2014年,胡正勇公司生产的朱砂压模产品敲开凤凰古城、张家界等20余个景区市场,实现朱砂工艺品年销售额超300万元。

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漆艺珐琅彩朱砂产品

“近年来,我们也在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尝试更多工艺创新,生产出更多大众喜爱的高端工艺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让朱砂文化发扬光大。”胡正勇介绍。

为打破同质化竞争困境,2020年,胡正勇向国内及日本的传统手艺人请教学习,融合创新大漆和珐琅工艺,不断改良生产设备,闭关数月,成功打造极具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工艺价值的漆艺珐琅彩朱砂手镯、漆艺珐琅彩朱砂花瓶、漆艺珐琅彩朱砂聚宝盆、漆艺珐琅彩朱砂香炉等等上百款高端国潮的2.0版朱砂工艺品,也让朱砂产品身价涨了10倍。

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漆艺珐琅彩朱砂产品

“我们是全国第一家把‘大漆+珐琅’工艺融入朱砂工艺品生产的企业。”胡正勇介绍,公司生产的朱砂系列工艺品基本都是纯手工制造,平均有40多道工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实现部分产品降本量产,公司全力以赴升级生产设备,创新加工工艺,单品生产周期从50多天耗时缩减至10余天。

从小作坊到朱砂工艺品行业标杆企业,胡正勇花了18年时间,不断打磨生产工艺,把深埋家乡群山之下的小朱砂“雕”出千万元身价,完成朱砂工艺品行业升级。

贵州丹缘朱砂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漆艺珐琅彩朱砂产品

近年来,胡正勇先后获评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十大杰出工匠,省级劳模,朱砂工艺行业专家,去年公司丹缘牌三花朱砂珐琅彩手镯被评为全省“贵系列”品牌精品。

目前,该公司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朱砂工艺品产业“链主”企业,新建6条先进工艺生产线,年产能达20万件以上,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广州、昆明、贵阳、凤凰、张家界等地。同时建立线上电商平台,产品不仅供应全国80%市场,还远销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2024年公司年产值超4000万元,带动上百名员工就业。

“目前朱砂工艺品行业竞争激烈,但产品创新性不足。要持续性发展,就要充分结合我们博大精深的非遗工艺文化,不断升级工艺与设备,实现降本增效、产品量产化,打造差异化、品质化、工艺化的高奢文创产品。”胡正勇说。

点击观看视频↑↑↑

【记者手记】

朱砂涅槃,匠心如何叩响时代回音?

在资源枯竭的废墟上,胡正勇用十八年将朱砂从矿产符号淬炼成文化IP。这不仅是手艺人的突围,更隐喻着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存法则——当“大漆+珐琅”遇见数控雕刻,非遗不再困守于博物馆的玻璃柜,而是在量产与手作的平衡中,完成从“土特产”到“轻奢文创”的价值跃迁。

朱砂的千万元身价背后,藏着更深层的命题:工业文明浪潮下,乡土文化如何避免沦为流水线快消品?胡正勇的答案或许在于“科技为用,非遗为根,文化为魂”。那些漆艺手镯上流淌的东方美学,既是向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消费升级的精准回应。当匠人精神与数字经济共振,一粒朱砂照见的,正是乡村振兴路上最珍贵的矿藏——人的创造力。

贵州日报报刊社铜仁记者站出品

统筹 朱邪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