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蔡澜的人生哲学:展示出某种“无用生活”的可能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0:01:00    

最近,被称作“香江四才子”之一的蔡澜去世,激起的一片反响。旧相识者怀念其风采,也有网民则无感:蔡澜名气如此之大,他有哪些作品?蔡澜做出了什么贡献,留下了哪些遗产,以至于那么多人纪念他?说起来似乎寥寥。

这里有需要澄清之处。蔡澜本人并不认可“香江四才子”的说法。他曾说过,在金庸面前,其他三才子只是充数的小咖。不要以为这是蔡澜享受了名声带来的好处,又假意谦虚。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和接受采访时,澄清过几回,称“才子”是外界给的负累,他管不住别人说,只能听之任之。要称名不符实,他本人第一个赞成。蔡澜一生交往的女星不在少数,生前死后却没人指控其品行不堪。

蔡澜一生最在意的事情,就是吃喝玩乐,其中以吃为最。围绕此,他发展出一套追求享受、及时行乐的人生观。这样一个富贵闲人,人们纪念或讨论他有何意义,这是一些讨论常触及的命题。往大而言之,涉及主流价值观取向;往小了说,就是普通人该过怎样的生活。

蔡澜的家庭是早年下南洋的潮汕华侨,他本人出生在新加坡,父亲是小有成就的媒体人,后来返港成为邵氏公司高管。蔡澜从小吃穿不愁,花钱随心所欲。在他一生的多数时光,香港处于经济上升期,各行业蒸蒸日上。蔡澜承借父荫,进入烈火烹油的香港电影圈,写影评,做发行,有时充作制片人。其电影事业平平无奇,倒是在娱乐节目方面(电影明星访谈),小有所成。蔡澜本人温和柔顺的脾气,八面玲珑的性格,在电影圈格外吃得开。这些内在外在条件,造就他奇特享乐的一生。

蔡澜毕生追求口腹声色之娱,吃要“平靓正”,喜欢听爵士乐和歌剧。他与人交往,极重视有趣,做事情,务求享受高兴。他流连欢场,自述有多段恋情,却谈不上混乱,没惹下什么纠葛。他结婚而不生育,当妻子去世后,蔡澜名下不再持有房产,而是住进香港酒店的海景套房,在助理和管家的悉心照料下,继续享受生活。他不主张留遗产,而是“活一天,算一天”,追求极致的享受。

这种对现世物欲和闲适生活极度追求的大名人,当世极为罕见。我自己本人,包括身边许多朋友,都对蔡澜崇尚的生活哲学很不以为然。但不赞成蔡澜生活方式的人们,也必须要承认:他有选择其生活方式的权利。其处世哲学看似极端,却没有普世性。一般人没那么多钱,也做不到那样决绝。普通人最多做一做“愿为五陵轻薄儿,斗鸡走犬过一生”的白日梦,回到现实生活,没几人能克制对现世功名的追求,同时不顾子孙后代。

蔡澜去世激起了不少讨论,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他展示出某种“无用生活”的可能性。只要不害人,完全按自己的喜好而活,活到极致,竟也能成名家。蔡澜宣扬的享乐哲学算不上高尚,但这些对蔡澜本人没什么影响。他风光活了几十年,身后也完全不在乎——他连自己的丧礼也不想办。

在强调积极入世的华人社会,蔡澜是一个另类。他风光几十年而不倒,本身就很少见。香港是典型的华人价值观社会,百万家庭克勤克俭努力工作,绝大多数父母重视子女教育,老人也对身后事有详尽的期许规划,并视为人生成就的一部分。这些是香港繁荣的重要原因。

香港社会以“狮子山精神”为荣。蔡澜是香港价值观的边缘者,人们讨论他,实际上却不重视他,最多把他视为繁荣社会的装饰。但无关紧要,他本人生活得好好的,没有任何风险之忧。这也是香港社会繁荣的深层原因。秉持边缘价值观的少数派,无需面对风险,至于其他努力奋斗者,当然也有出头的机会。

蔡澜评判者可以不接受他的人生哲学。对普通人而言,蔡澜更多是心灵鸡汤。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能吃苦,并把苦难价值捧得天高的民族。很多人的生活里,充满了太多苦涩味道。他们每日勤俭和辛苦劳作之余,听几句温言劝说,对自己好一点,多吃点好的,多按自己的喜好做事,反而有利于他的心灵滋养。社交媒体上,我看到有网民在批评蔡澜的人生哲学,点开他的主页,却满是对生活辛苦的抱怨。面对此情景,很难不让人慨叹。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陈兴杰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