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章网 手机版

关于生死的诗句有哪些(15首最震撼人心的临终诗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9 13:33:55    

1


林世功殉国前留下了遗书,和两首《绝命诗》: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廿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
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噩耗更伤神。


面对凶悍的日本,琉球王国曾秘密派官员赴天津,谒见李鸿章,请求中国“尽逐日兵出境”。但国力衰微的清王朝,除了和日本据理力争外,也别无他法。其中,还有非常悲壮的一幕:面对国破家亡的命运,琉球国官员林世功,在北京求救无门后,自杀殉国。临死前他给中国政府的请愿书中,最后一句写道:还我君王,复我国都,以全臣节,则功虽死无憾矣!他还留下两首绝命诗: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廿年定省半违亲,自认乾坤一罪人。老泪忆儿双白发,又闻噩耗更伤神。学者章太炎,曾写过一副嘲讽慈禧大寿的著名对联,读来让人痛心又叫绝: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对中国而言,先有琉球之祸,后有台湾之灾。澳门回归前后,闻一多早年写的《七子之歌》谱成歌曲,流行在中华大地。“七子”是被割让的中国土地,其中《台湾》一节,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琉球就属于日本吗?还真不是。历史上不是!近代是被日本占领。更别忘了,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的固有领土只包括日本的本土,也就是日本的四岛,并不包括琉球,更不包括台湾、澎湖列岛等。


“人们虽对林世功殉国的壮举赞颂不已,然无力回天的趋势已成定局,可怜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林世功,终究抱恨终天,享年仅四十岁。但不管怎么说,琉球的历史因为他有了那么醒目的重重一笔。”——谢必震《中国与琉球》



2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3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宋·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译文:

君王的光辉如春光润泽万物,而我因为愚昧不明事理而犯下过错。
还没过完一生就要先偿还前债,自知必死,可是一家十口,还是要连累弟弟去照顾。
人死之后,随便找一个青山就可以埋葬尸骨,但是留下弟弟一人,在每次夜雨之时,黯然神伤。
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全诗写诗人与苏辙之间的感情。前四句,重在托付家人,希望得到苏辙的照料。后四句则言兄弟之情。诗人对于生死之事本来不太执著,无论是何处的青山都可以作为埋葬我的地方,但是,当自己故去之后,恐怕每逢夜雨秋灯之时,孤身一人的弟弟都将会苦苦地思念死去的兄长。



4


清朝嘉庆年间,正值寒冬,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死于街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显然是死于饥寒交迫。当太阳升高,街上的人来来往往,目光全都聚焦在这位乞丐的身上。
  其后,人们发现其怀中揣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诗,名为《绝命诗》,应该是乞丐临死之前写下的。在场有文化的人读罢为之震惊、欲罢不能,将其抄写流传于众,时至今日还广为传颂,联想到其诗人的身世,无不震撼。


  《绝命诗》

清·永嘉诗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此《绝命诗》说明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文化人那个朝代都是臭老九啊!

一叶飘萍,今已飘零,人间留下一丝隽美………。


5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为人狂傲有奇才,他将《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合为六才子书,准备逐一评点,因“抗粮哭庙”案被杀,仅完成第五、第六两种。

绝命诗 金圣叹


绝命词

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

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


与儿子雍

与汝为亲妙在疏,如形随影只于书。

今朝疏到无疏地,无着天亲果宴如。


临别又口号遍谢弥天大人谬知我者

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

圣叹只留书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哭庙案”的缘起为吴县县令任维初的监守自盗,此君一方面备严刑催逼公粮,另一方面却公然倒卖官米。如此倒行逆施激怒了吴县上下。于是秀才士子们一百多人到文庙孔子牌位前痛哭。金圣叹参与其事,并撰写了哭庙时的告文。彼时,正值顺治帝驾崩,巡抚朱国治等以倡乱抗税,惊动先帝之灵下令镇压。金圣叹罪列头等,着即处斩,妻子发遣,家产入公。

这三首韵脚相同、心迹相连,但各有侧重的一组绝命诗,展现了金圣叹临难前的内心世界。按理,一生醉心于庄子“大化迁流,顺其自然”的金圣叹,于死亡本身是没有什么畏惧的。(首句即出自《庄子·大宗师》:“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但他有遗憾,写书之事竟未了;他有不舍,他在诗中自注:“吾儿雍,不惟世间真正读书种子,亦是世间本色学道人也。”此一别,山长水远,儿子将来如何?另,自己的书,后人能记得吗?想象那些不辞辛苦来寻找一个“罪人”的书的人,实可谓德配天地之“大人”呀。这三首诗,都围绕着一个“书”字,而这也许就是金圣叹面对屠刀时最后的牵挂吧!


6


文天祥以绝命诗明志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段话乃是出自大英雄文天祥之口。文天祥死的时候,在他衣服里面发现的一首绝命诗《自赞》!如果说,从中国历史众多的人物当中选出一位英雄,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和民族气节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会是文天祥!文天祥以绝命诗明志,爱国之心,孤忠大节。

民族英雄文天祥忠愤慷慨,其诗风至德祐年间后一变,气势豪放,允称诗史。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该诗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是以后人都认为这就是文天祥的绝命诗,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文天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屈、一种正气。他的风骨值得后人敬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或许那真是一个文人们风采荣光的时代,然而却也是一个文人们无耻误国的时代:变革党同伐异、理学假道虚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好在宋朝给汉民族留下了岳飞和文天祥这两个英雄,传说文天祥临刑前有两首“绝命诗”,

其一曰: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死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哇烟云草树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其二曰: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史记文天祥逝后于衣带间留下带有序言的赞:"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言,今天与之机,谨南向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相信任何有良知的汉人读到此处莫不悲愤…这几句话,后来也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外地入侵时不畏生死勇赴国难。
希望后来者一直都能铭记先人们的这种精神,尤其当下,“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因为这样的民族和国家不会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未来。


7

垓下歌

项羽

朝代·秦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气世上无人能比。但时局对我不利啊,乌骓马跑不起来了。乌骓马不前进啊,我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该把你怎么办?

垓下歌,是项王对人世的告别,更是对那个使尽伎俩的刘邦的轻蔑。

我的头颅,你可以拿去!

大好的江山,你也可以拿去!

但那匹曾驰骋天下、忠心不二的乌骓名马,与那至美至爱至贞至绝的虞美人,却是你永远不可企及,无法染指的。也是这世间的尘嚣不能影响一分一毫的至真存在。

杜牧之并不了解骄傲且痴情的霸王,惟有易安居士才是他的知己。她用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让同样纯真至美,傲骨嶙峋的生命,在诗歌长河,历史长河,文明长河里获得人性恒久的共鸣……



8

《和项王歌》

虞姬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首歌被汉王刘邦的重臣陆贾收录在史书《楚汉春秋》之中,因为在当时,这首歌在楚地人人传唱。
后人认为这首歌只是霸王与虞姬之间生离死别的悲歌而已,况且曲调悲凉,不唱也罢。其实不然,虞姬实乃华夏民族的贞烈女子,她在歌曲中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当时楚军所面临的危机,婉转地告诉项王要认清形势,设法拯救十数万楚军将士的生命。最后她以自刎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可贵。项王伏尸痛哭,明白了虞姬的深意,是夜亲率800侍卫军出逃。随后,曾经为推翻暴秦立下赫赫战功的十数万楚军将士投降汉王,被遣散回乡。将士们思念虞姬的恩情,传唱着《和项王歌》,打动了陆贾的心。
虞姬,多么伟大的美丽女子!
虞姬,多么善良的贞洁女子!
虞姬,多么大义凛然的刚烈女子!
虞姬是华夏民族的一座丰碑!



9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这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10

易水歌

【先秦】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义士荆轲,刺秦无果,以命付出,正是“士为知己者死”,义气之风从燕赵之地传遍华夏,根植于中国人血脉里。



荆轲作为失败者何以有如此高的赞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的筑声回荡在正史的易水边,野史说荆轲当时的声望到达了:所至之处沿途女子皆露出臀部盼刺一“荆”字。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前者被收编,后者被处决,郭解后无大侠,路不平无人铲,事不平无人管,于是老叟卧于路,妇幼戮于堂。至元国人连持械的权力都被剥夺,精气神越发矮小,此后竟落下个“病夫”称号,愈否?

太史公曰:“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大义所在成败有什么关系呢?有份置生死于度外扶弱拯危、不畏强暴的精神便不枉活一世。

荀子后有说,“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始终俱善,人道毕矣。”
死不是大事,有价值的死,是人的最后的自由选择。
道德观和生死观,在先秦都是超越的,甚至,是高标到无以为继的。


11

临行口占

袁崇焕

一生事业终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1630年9月22日,明朝抗清将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于北京。袁崇焕字元素,明末著名政治人物、文官将领。入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指挥宁远之战、宁锦之战。但不救朝鲜,擅杀大将仍触兵家大忌。后被崇祯帝因“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的罪名处死于西市。



12

李白最“悲”的一首诗:临终前的绝笔诗,

在临终前,李白总结一生,写下了他的绝笔《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此诗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况下的最后作品,当是李白的绝笔,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铭。诗人以大鹏自比,浩叹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怆,流露出对人生的无比眷念和未能才尽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全诗塑造了大鹏展翅奋飞而半空摧折,馀风激荡而扶桑挂袂的艺术形象,格调激昂,想象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他在病榻前,将一生著作全部交付给李阳冰。李阳冰把它们编成《草堂集》10卷。这年11月,诗人便与世长辞,终年62岁。



13


《临终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伯虎,也曾是才子,受万人敬佩;也曾卷入科场案,遭人唾弃。

他曾有过温暖的爱人和家庭,也曾品尝过亲人的白眼与轻视。

他品尝了世间的温暖与心酸,最后,吟出这首《临终歌》:活在阳间,迟早有散的那一天,死归地府又有何妨碍呢?阳间和地府是那么相似,就当漂流在异乡吧。

这个世界没有温柔待过唐伯虎,活在世间,与活在地府又有何分别呢?这看似豁达的心态,却蕴藏着深深的心酸。

不论选择了怎样的人生,只要尽力地接纳生活所赋予自己的一切,让每一分、每一秒都不留遗憾,这样就足够了。



14


《狱中题壁》

清 ·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865年3月10曰,谭嗣同出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参加了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梁启超赞他: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译文』

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把谭嗣同慷慨赴死之勇描绘的淋淋尽致。诗如其人,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至死不渝对追求梦想的忠贞,那才叫诗和远方!

谭嗣同死的时候,还在刑场上笑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但是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分子怎么会让他死得轻松呢?他们让刽子手用没有开锋的大将军刀来斩杀谭嗣同,足足砍了几十刀,才把谭嗣同的头砍下来,现场惨不忍睹。



15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宋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